不动产登记中心微信

365bet真人网投公众微信
首页>互动服务>访谈直播>在线访谈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李琥谈创新国土资源管理 积极助力美丽山东建设
时间:2017-11-22     来源:山东省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

 山东省政府网:为全面反映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17年各项目标任务进展情况,我们邀请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网站专访”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用整个第九部分阐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加快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的决策部署。今天,我们邀请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琥向大家介绍创新国土资源管理,积极助力美丽山东建设的有关情况。李厅长您好,欢迎您参加省政府网站专访活动。


李琥:主持人好。今年以来,为切实抓好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我们将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9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为11个方面45项重点工作,不断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积极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稳妥推进国土资源领域改革,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深入推进法治国土建设,特别是在推进生态美丽山东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十九大明确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这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将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积极创新国土资源管理,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细落小、落实落地,为生态山东美丽山东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山东省政府网:耕地是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载体,而且还具有调节气候、净化与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价值。请您介绍一下,我省严格耕地保护的有关情况。

  李琥: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是今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提出的明确要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要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与保护提升行动”的决策部署。省国土资源厅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省连续17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一是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省、市、县、乡政府层层签订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逐级落实到农户和地块。省委、省政府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纳入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每年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有关单位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进行考核,并由省政府通报考核结果。

  二是高标准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划定永久基本农田9587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实现了全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更优化目标,得到了刘家义书记、龚正省长等省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行特殊保护,与森林、河流、湖泊、山体等共同形成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将进一步限制城市盲目“摊大饼式”扩张,有利于进一步倒逼节约集约用地,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探索推行“田长制”。我省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对耕地保护管理机制进行了基层创新,推行了区域管理的“田长制”,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总田长”,每个或多个图斑配备一名“田长”,通过镇(街)任命与群众推选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实现块块农田有“田长”,保护责任全覆盖。探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在落实各级耕地保护主体责任的同时,各级田长担负区域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体现了我省耕地保护工作的特色。

  四是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在土地整治实践中融入生态、人文景观保护等理念,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农田生态景观和农村乡土风貌建设。截至目前,建成生产设施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条田、梯田约841万亩,整治后的耕地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栽植绿色农田防护林1320万株(墩),排洪沟近2万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32万亩,全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农田生态景观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坚持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全省共改造村庄3000余个,拆旧面积50万余亩,新建社区2171个,建设基础设施约477万平方米,有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山东省政府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求“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请问我省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琥:我省认真践行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坚持把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助力美丽山东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永恒主题,紧抓不放、持续推进。

  一是充分发挥规划计划的引领管控作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科学编制省级国土规划,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省域空间开发、保护和整治进行统筹部署和安排,进一步提升开发质量、规范开发秩序,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全面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细化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多措并举保护的要求,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和布局,高效配置环保型产业、新型产业用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在用地用矿项目审批中严把规划关口,禁止向过剩产能项目安排用地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时,将闲置土地、供地率、批而未供面积、单位GDP地耗等作为重要测算因素,占到测算权重的40%,做到新增计划用地安排与节约集约水平相挂钩,推动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二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十二五”时期,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由1178亩/亿元下降到796亩/亿元。修订完成《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开展了17市、28个县级城市和174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积极开展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利用专项行动,截至8月31日,处置闲置土地431宗共3.5万亩,盘活利用城镇空闲土地3279宗共19.6万亩。在三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中,我省淄博、莱芜、日照3个市荣获“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称号,济南历城区等22个县(市、区)荣获“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成为全国获评地区最多的省份。

  三是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工作。我省被国土资源部列为2017年度全国唯一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的省份,拟定的《山东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工作方案》已获国土资源部批复,创建活动重点实施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控增量盘存量调流量、绿色矿山建设、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五大行动,实施改革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提升、双基建设三大工程,以构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和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四是努力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加大门户网站、政务微信微博宣传力度,精心组织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重大宣传日主题活动和新闻发布会,强化全社会资源节约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联合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少工委连续六年举办“地科杯”“珍惜资源,爱我国土”有奖征文活动,今年第六届征文活动共收到省内外3000余所学校及社会各界作品22万余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党组书记孙绍骋,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副省长王书坚等部省领导同志对征文活动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征文活动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山东国土名片。

  山东省政府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创新的驱动和引领。请您介绍一下我省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方面的有关情况。

  李琥:国土资源事业是科技和人才密集型事业,地质矿产、测绘地信、土地管理等各领域发展,极大地依赖技术方法和仪器装备不断创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由无到有,由弱变强,实现了质的飞跃。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系统现有科技人员近万人,其中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部科技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山东省突贡专家、地质科技金锤奖获得者30余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现有院士工作站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部级质检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外科研观测及科普基地17个。科研项目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全系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200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项,其他省部级奖项40余项。标准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研制钛铁矿等国家一级标准物质5项,编写《地热钻探规程》等一批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监测监管提供了标准规范。

  主要抓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实施“321”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程。在全国率先召开全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会,围绕绿色、清洁、智慧三个主题,提出全面实施“321”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程(“3”是指绿色勘查与深部探测、绿色开采利用、绿色土地三个重点基础性工程;“2”是指清洁能源、清洁地质环境两个重点应用工程;“1”是指智慧国土一个重点支撑工程)。组织拟定《关于深入推进2017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对“321”科技创新工程目标任务进行合理分解,落实年度具体项目,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提出创新成果要求,夯实检查考核和评估措施。

  二是积极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编制实施山东省“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全省17个市和70%以上的县(市)建成数字城市,构建起数字山东地理空间框架,全省各级应用系统达到900多个,在服务公共管理、政府决策、保障民生等方面以及国土、公安、财政、环保、海洋渔业等部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组织实施新型基础测绘产品与多尺度多类型数据融合生产、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山东省单项工程等9个国家试点项目,为全省大数据战略实施夯实了测绘地理信息基底。通过简政放权、放宽准入、数据开放、项目驱动、园区集聚等举措推动我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目前,全省地理信息产业单位达1800多家,总产值超过150亿元,装备制造、北斗应用、数据加工、智慧城市建设、地理信息增值服务等地理信息全产业链初具形态。认真落实省委刘家义书记批示精神,联合省发改委积极开展《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打造“1+N”产业发展格局,做大做强潍坊市地理信息产业园、依托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平台打造地理信息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新高地、支持青岛市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特色基地、支持临沂在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日照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基地,实现竞相发展、错位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金矿资源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化金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技术研究。建设“山东离子探针中心”,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地学测试研究中心,今年8月全球首台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采购签约仪式在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举行,标志着山东离子探针中心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以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勘查技术方法创新应用为主要目标,建设高水平的非常规能源勘查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高层次科研团队,形成以学科领军人才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山东省政府网: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带来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扰动问题。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需要重点解决矿产资源生态补偿问题,而且要融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请问我省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琥:矿产资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全省矿山企业数量由2006年的8345家减少到2016年的2034家,压减75.63%。扎实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整顿集中行动,组成检查组1645个,参与检查人数16376人次,共执法检查、排查勘查项目和矿山企业10626个次。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先后组织四批次共46个矿山主动申报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加大对各类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的调查摸底和清理退出力度,明确保护区内70宗探矿权和48宗采矿权退出时限要求。

  二是扎实推进露天矿山整治。对全省范围内1180个露天开采矿山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是“三区两线”(城市规划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露天矿山,对违反环境和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规划,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以及违反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减排等政策的225家露天矿山进行取缔关闭,其他900余家露天矿山正通过采取防治污染、抑制扬尘等措施进行升级改造。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露天开采矿山920家,矿山数量明显减少,促进了大气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是积极推进矿产资源集约利用。组织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果调查评价工作,研究制订山东版的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进一步提高矿产勘查开发准入门槛,目前全省有效探矿权670个,比去年减少144个,采矿权数量1466个,比去年减少238个,矿山开采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进科技管矿,省级科技管矿网格化监管系统已建成使用,基本实现“天上看、地上查、地下控、网上管”。

  四是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近15.74亿元,实施250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有效恢复了生态地质环境,促进了生态山东建设。积极开展非煤废弃矿井井口封闭工作,累计充填、夯实废弃矿井788个,加封井盖412个、围挡井口260个,设立警示牌1142个。积极争取省财政经费1340万元,组织对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全面调查。

  五是加强地质遗迹保护。申报建设各级地质公园63家,总面积2934平方公里,基本涵盖了我省重要地质遗迹分布区。累计争取中央保护项目39个、资金2.54亿元,省级保护项目72个、资金2.57亿元,有力推动了我省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

  山东省政府网: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对土地生态管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和参考借鉴作用。目前我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情况如何?

  李琥:2003年至今,我省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历时十多年,完成了对全省陆域范围土地1:25万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调查范围涵盖全省陆域农用地、工业用地、商住用地等所有地类,初步摸清了全省土壤、大气干湿沉降物和地下水中的有害有益元素含量情况,并取得六大成果:一是建立了全省地球化学参数体系和高精度数据库,为我省环境保护、地方病防治、土地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的参数数据,填补了省内空白。二是基本摸清了全省土壤环境质量“家底”。绘制了全省土壤、大气干湿沉降物和地下水环境质量分级图,调查显示全省达到国家Ⅱ类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土壤占陆域面积的97%,其中全省94.53%的耕地可作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98.47%的耕地可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山东”。三是圈定了山东特色土地资源、绿色土地资源分布区。山东位于低硒带上,富硒农作物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调查在全省圈定了绿色富硒耕地113万亩,其中主要分布在济南章丘、淄博地区,且深层土壤富硒来源稳定。调查成果为地方政府规划特色农业种植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四是圈出了土壤生态异常区。针对矿产资源开采区土壤多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异常,部分地区土壤酸性程度含量以及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等情况,圈出了土壤生态异常区和绿色农产品种植不适宜区。五是查明了浅层地下水和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质量状况。查明了全省不适合直接饮用的浅层地下水占比及主要影响指标(锰、氯化物、氟化物等);研究了济南、淄博和莱芜三角区域以及德州和聊城部分地区大气干湿沉降物中镉、铅等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污染影响。六是为全省土地污染详查提供了技术数据支撑。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结果为我省正在开展的土壤污染详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技术数据支撑,为土壤污染详查点位布设、重金属污染修复区选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下一步,全省继续加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力度,助推生态山东建设。一是全面开展1:5万大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服务土地精细化管理,助力国家粮食食品安全和精准扶贫,促进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建立土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根据前期1:25万调查数据、成果,完成全省3500个土地质量动态监测点布设,实时掌握土壤、大气、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三是构建土地质量多源信息动态数据库,建立土地质量档案,实现与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四是研究制定省级土地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和规范,形成山东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方法技术体系。五是积极与地方政府对接,推动调查评价成果转化应用。



版权所有:365bet真人网投      网站备案号:鲁IPC备05029013

技术支持:365bet真人网投信息中心  联 系 电 话: 0538-6272062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38号